6月7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新源,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少波,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城北司法所所长刘军,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开发区代表联络处主任杨望彩,市人大代表、黄滩镇人大主席团主席丁雨祥一行到应城法院调研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工作并召开座谈会。应城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建,院党组成员张耀忠,三级高级法官鲁高鹏、程红彪,四级高级法官田晓波,民一庭庭长张志生等陪同调研,各法庭庭长参加座谈。
调研组一行实地查看了市法院文体中心、城北法庭、郎君法庭、三合法庭、汤池法庭,并在城北法庭开展座谈交流。
在实地调研时,调研组人员通过观察、询问、亲身感受,对人民法庭工作环境、办案流程和现实困难有了全新认识。同时,也结合自身实际对法庭规范化建设工作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刘建院长首先向调研组详细汇报了人民法庭优化布局、规范化建设、人员配备以及发挥审判职能、融入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等工作情况。调研组一行对市法院人民法庭的新思路和务实举措予以肯定,并就汇报内容进行提问交流。接着,在刘建院长的主持下,各法庭庭长依次发言,并征求对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听取各位庭长的发言和心声后,调研组成员结合实际,畅谈了各自想法和意见建议。参会人员一起就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工作的现有成绩和所遇瓶颈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为今后发展明确了方向和路径。
最后,周新源副主任指出:刚刚走访调研了几个人民法庭,通过实地查看和访问了解,许多法庭焕然一新、今非昔比,车辆、设备大都更新,个别离城区较远的法庭为办案人员设有食堂、宿舍,给法庭工作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工资福利待遇上有保障有倾斜,解决了他们司法办案的后顾之忧,法庭工作人员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显著提升。这些举措和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值得肯定和支持,但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大部分法庭都是由一个法官、一个书记员、一个司机、一个保安组成团队,办案力量不足,面临案多人少、中心工作和业务工作相矛盾等情况。同时,部分法庭合署办公,共用一个审判庭,存在开庭排期矛盾和排长队等问题。
周新源副主任强调,人民法庭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密切,人民法庭和干警的形象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做好人民法庭工作对人民法院审判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人民法庭作为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处于服务群众、解决纠纷第一线,承担了很大比重的办案任务,也是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的重要平台,还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加强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使命在前,责任在肩,担当在行。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既是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的重要表现,也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迫切需要。市法院党组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将人民法庭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进行科学谋划。要紧紧依靠地方党委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探索人民法庭差异化发展路径,统筹推进人民法庭建设,形成“一庭一品”、“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二是践行强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政法工作要“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和强基导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市法院要严格落实法庭建设标准要求,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确保办公设施满足审判需求,生活文化配套设施完备、安全防范严密可靠。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要紧扣人民法庭概括为“三个服务”功能定位和“三个便于”工作原则,不断提升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水平、司法服务和保障能力。面对案多人少的现实困难,要配足配强人民法庭审判人员和司法辅助人员,认真谋划和加强人民法庭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减轻司法办案人员负累。
四是创新工作方法。持续推进人大代表“家站”与人民法庭联动工作,充分发挥“法官释法+代表说理”互动作用,坚持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助力形成发现问题、反馈民意、解决问题、民主监督的解纷闭环。
(作者:廖佳)